你确定喜欢一部动画与否和它的画风无关?

半年前 5696 28

这周日(12月24日晚20:00),我会在知乎Live和大家进行一次主题为“夜阑卧听风吹雨——中国动画审美风格的奔溃和重塑”的互动。这次live两个话题:一、“加工片”审美对中国动画风格的渗透;二、今天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中国风”

前两天在我们的各个自媒体平台发了预告,虽然内容已经小众得不行了,但是朋友们纷纷来捧场,又让我感动到不行。嗯,看了下参与人数中的一半都是老朋友。

云艺术人

有些网友在文章下面留了言,一种说法很有代表性。意思是“来来去去都在谈美术,动画的根性是动而不是画”,“故事都讲不好,谈中国风有什么意思”……

额,总有人在你谈画风的时候和你谈故事,你谈故事的时候他和你谈表演,你谈表演的时候他和你谈画风……

云艺术人

既然这些网友这么给面儿愿意花时间在一篇不喜欢的推文下面发评论,那么我也愿意和大家聊聊。反正我也不介意再把Live推一波。

上次拉拉杂杂说了太多,这次只说重点。

首先,我一开始就说过,一部片子是不是好,是不是“中国风”,画风或者说美术风格不是决定性的。而我们这里说的动画审美也是广义上的,包涵一部影片的各个方面,我们的分享中都会涉及,只不过这次将以美术风格为专题进行探讨罢了。

可能是从前的动画教学或者大众传播中过分强调了“美术”,忽视了动画本体语言,所以造成了大家的情绪反弹吧。

但是,你确定喜欢一部动画和它的美术风格完全没关系?

回想一下大家看过的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不同工作室、不同作者的作品吧:弗莱舍、迪士尼、UPA、萨格勒布、阿德曼、吉卜力、皮克斯……还有日本那么多漫改动画和原创动画,更不用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作品了,无一不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和识别符号。

云艺术人

事实上,自从动画片诞生之日起,动画本体语言的发展、叙事手法的丰富和动画美术风格(尤其是造型风格)的探索一直是同步进行的,而对于通常意义上的角色动画来说,角色的造型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角色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是密不可分的,观众回忆起一部作品时可能会淡忘了情节,但绝不会忘记他喜欢的角色那独特的造型和鲜明的性格。

一位作者、一家工作室或者一个流派的风格特点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累积、发展之后便会形成其独特的审美认同,甚至诞生出一种识别符号。就这样,各家各派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同时,全世界的观众得到了更多元的审美体验。

当然,各种流派、各种风格之间会相互影响,从而催生出更惊艳的面貌,诞生出全新的风格,而这种全新的风格又建立在各自先前的累积之上。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迪士尼和UPA的相爱相杀了吧?高手之间的较量总是能擦出耀眼的火花。

云艺术人

我们上面所说的这种相互影响是良性的,有良性的就有恶性的,甚至劣性的。比如,外国加工片让中国动画审美产生的异化。

1980年代中后期,国内刚刚改革开放,大家都在忙着“请进来”“走出去”。我们当然要肯定这个“睁眼看世界”的历史机遇,也要感谢它带给动画行业的繁荣。但我们也要承认,这股风潮来得太凶猛,中国动画人完全没回过神来就被吹得晕头转向了。

更要命的是,那时候中国真正专业的动画制作机构只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家,全国的动画专业人才就那么几百号人。于是一夜之间,一群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搞艺术的人突然被要求去做生意,商业动画的市场需求需要美术电影制片厂去满足,从前被提倡、被羡慕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模式被一棍子打死,制作动画短片、艺术片被认为是落后的……那时候的中国动画人内心是崩溃的。

云艺术人

动画片《三个和尚》(1980年)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这时候,外国的加工片找上门了。

为外国生产“加工片”意味着全新的工作模式,对于面向市场的商业动画来说这种“工业流水线”模式是比“慢工出细活”的手工作坊模式先进的,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效率和财富。

历史大潮是不可逆的,作为国营企业,上海美影厂没能推出应对这股风潮的有效措施,甚至上海电影局对形势也是有误判的。于是,大量加工片企业向美影厂的职工抛出橄榄枝,一批批优秀的动画人南下参与加工片,中国原创动画的处境雪上加霜。

云艺术人

198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日本NHK制作了一集加工样片《西游记之五件宝贝》,这个系列最终夭折

毋庸置疑,加工片企业带来了值得中国学习的动画制作和管理经验,并培养起了一大批新生代动画人,这批充满活力的年轻力量后来也成为了中国动画行业的中流砥柱。

但忧患也在这里。

加工片的制作说白了是“量产”,并不涉及过多的“创作”。就像马小褂老师说的:“它只是在教会人如何快速完成任务,真正的创意行为是被剥离的”,更极端的情况下加工片的制作甚至拒绝这些动画人的思考。从这里开始,中国老一辈动画人的创作理念、艺术积淀和职业精神已经与新一代的动画人无关了。

相应的,加工片的审美也是为加工片服务的,说白了就是怎么方便“量产”怎么来。其实作为商业动画,尤其是制作上追求“短平快”的电视动画来说,美术设计方便量产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审美水准确有高低之分,找几部片子出来一对比,大家心里都有数。在这种审美范式浸泡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动画人更是与中国动画的传统审美渐行渐远了。

云艺术人

云艺术人

(迪士尼《花木兰2》外包设定图。国内一直有人声称《阿拉丁》《花木兰》《人猿泰山》等迪士尼大片是中国参与加工的,其实完全是混淆视听。中国参与加工的只是这些作品的续集(录像带版)或者电视版。)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西方凝视和剥削”之下诞生的“花木兰”风格会在中国原创动画中风靡。一种原本可圈可点的迪士尼风格逐渐被中国动画人奉为圭臬,直至反客为主成为当下大量动画从业者和爱好者心目中的“中国风”——这才有了《钟馗传奇之岁寒三友》——这部号称“中国学派”传承之作的手绘动画电影上映后马小褂老师的质疑。

云艺术人

《花木兰》(1998)  华特·迪士尼影片公司

云艺术人

《大英雄狄青》(2003)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云艺术人

《钟馗传奇之岁寒三友》(2017) 天津科瑞杰动漫技术有限公司,广西电影集团,四川知更鸟有限公司,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之前我们也提到,不是说“致敬经典”就应该固步自封、亦步亦趋,更不提倡厚古薄今,新时代中国动画的审美应该更多元、应该与时俱进。但是,我们经历过洗礼之后形成的审美已经完全脱离了从前的累积,与前辈们创造的经典已经没有血缘关系。这是我们和任何一个有历史、有积淀的动画流派或者体系所不同的。

所以我们的审美体系崩溃、迷失了。即便有人声明要致敬,也发现他们的审美表达和他们所要致敬的“经典”真的是绝缘的。

但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都不要了吗?不觉得可惜吗?如果我们要“重塑”审美体系该怎么做?

对不起,我无法回答。也没有哪一个人能回答。我只能尽我所知告诉大家那段时间中国动画界究竟发生了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哪些财富。至于能否联结起曾经的血脉,中国动画前路如何,那是要每个中国动画人用自己的职业生命去回答的。

其实,以“美术风格”为切入点,带领大家回溯那段历史,反思中国动画的过往,才是我做这次live的初衷。

下面,我们自然要说到“中国风”。

之前在微博上有位朋友和我探讨了下“中国风”这个词的来源,他说得不无道理:“中国风……这个词应该是用来评价国外有中国元素动画的。日本,美国不会说自己动画是日本风,美国风动画。”

我的回答是:“词汇的源头可能在这里,不过语言伴随着传播,涵义总会流变。尤其在国内动画缺乏身份认同和识别符号的语境下,‘中国风’更多指区别于日美风格具有中国审美特点的作品了。”

最近,提起所谓的“民族化”或“中国风”时,我开始喜欢用“中国范儿”这个叫法。不是想新弄个什么术语出来,我也没那能耐,就是我自己说着舒坦,也避免歧义,让这个概念更开放,更具有想象空间。

说起所谓的“中国风”或者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时,多数人的理解是较为局限的。大概回顾一下我之前的观点:

“我们很爱谈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但是‘民族化’却始终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或者说它本不应该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标准。于是,说起‘民族化’的时候大家都在自说自话,甚至一群不做动画、不懂动画的人以‘民族化’的名义为动画人的创作戴上了沉重的脚镣。

更麻烦的是,如今谈起‘民族化’,人们很容易简单粗暴地将它与意识形态挂钩,甚至钻到狭隘民族主义的死胡同里去……”

云艺术人

关于“中国范儿”,我也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1.判断一部作品是不是“中国范儿”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全面考量,不能只看一张“皮”;

2.“中国文化”不等于“中国古代文化”,现实题材、科幻题材照样可以体现“中国范儿”,但不是对国外模式的照搬;

3. “中国范儿”的作品同样可以取材于外国作品,但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4.“中国范儿”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定义,应该与时俱进,要用自觉的探索和作品的累积来不断充实它含义。

其实我们的前辈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保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一辈动画人就尝试过大量剑走偏锋、卓尔不群的题材和风格。这些作品并不是直接取材于传统文化,但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直到今天还能够给予我们巨大启发。但是这些作品多少有点生不逢时,它们大多都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风尘中,而这部分也是我们这次Live要专门和大家分享的。

云艺术人

云艺术人

要创作出“中国范儿”的作品,一个前提条件是“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则来自于“文化认同”。如果既要立足本土,又要包罗万象呢?那又要有两个先决条件:学贯中西、艺融土洋

民国时期的一众漫画、动画大师无不具有这样的素质。事实上建国之后引领中国动画事业航向的名家无一不是从民国走来的。这其中有太多故事,我们在Live中会拣要紧的说。

最后再曝一下我们这次Live的亮点。

章节将围绕五个问题展开:

·中国动画人在怎样的历史机遇下汇入了“加工片”大潮?

·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加工片”时代的得与失?

·中国动画独有的审美风格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奔溃、迷失?

·“加工片”审美范式如何逆袭成为中国原创动画的审美标准?

·研究“中国风”时如何不钻入“民族化”的牛角尖?

我将多年来收集的文献资料和口述史料做了一些梳理,精选了其中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历史事件和动画作品与大家分享、讨论,尽可能为大家呈现出生动而又客观的历史,有原则地和大家说点“悄悄话”。

我会展示一些空藏动漫资料馆收藏的珍贵资料,涉及的作品有的是您的童年回忆,有的可能您都没听过。

我会揭秘一个在中国动画界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乌龙事件,可能会刷新您对“中国风”的认知。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应该是空洞的口号,尤其搞创作的人,总得用作品说话,我们就以一位大师的作品为例,分析一下他的作品为什么NB。

云艺术人

最后,是福利,参与这次Live的朋友会获得我收集整理的多部冷门中国动画的珍贵片源。不成敬意!

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知乎Live页面,并掏出一顿盒饭钱(¥19.9)参与活动!再次声明:不管能收入几块钱,这笔钱都将用于空藏动漫资料馆的“中国动画人口述历史访谈”项目。

云艺术人

12月24日晚20:00,知乎Live,咱们不见不散!